全国统一客服:
0431-87877171
邵春彦:全要素集聚创新智慧城市发展
在“第五届智慧城市与规划设计发展论坛暨智慧城市设计学组年会”上,拓达集团董事长邵春彦作了题为《全要素集聚创新智慧城市发展》的主旨报告。
以下为报告全文: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分享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实践和创新。主要是分享一下我们全要素集聚的智慧城市发展的一组战略全景图的框架构想。目前,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是包括智慧的运营、智慧的建设和智慧的发展几方面。过去谈到智慧应用,多数指的是传统IT的思想,强调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这个逻辑其实应该主要是在智慧运营层面,本质是为了提高城市效率问题。但城市更多应该是考虑效能问题,即城市生活的多数人的美好需求没有被得到满足,其实是效能不够,需要通过城市的建设来完成。因此,实际是需要实现智慧体系的构建。包括互联互通的逻辑、四化融合的逻辑、产业智慧发展的逻辑等。其中,互联互通不是简单的互联互通,应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结构,甚至包括机制体制创新的互联互通等众多内容;四化融合,特别是最终的结果,要有产业内生动力的建设逻辑,本质是利用智慧发展提高城市的效益,即如何利用智慧的理念实现转型升级,实现新旧部门的转换,实现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在这个框架思想下,首先,我们要研究智慧发展的问题。探讨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思考如何将社会的、经济的、人文的、生态的、智慧的、低碳的、区域发展的、机制体制创新的、制度设计的这些逻辑、进行顶层设计的融合;其次,将其运用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去,促进各种要素的集成,从而形成智慧产业,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和空间载体、产业发展以及路径方案的结合;最后,才是智慧的发展手段,即包括传统的智慧手段,也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下图是我们智慧城市发展目标的全景图。
智慧城市发展是一个怎样的目标?前面提到的三个智慧的体系强调如何创新驱动,实现一个地区的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通过新型城镇化来进行要素的重构,如何促进产业化、工艺化,从而提供城市发展的动力,如何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前提和信息化的手段,促进生命、生产、生活及生态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因此,可以看出,在这样的逻辑下,实现“四化融合”应该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最大目标。技术包括很多方面,有智慧发展的技术、智慧建设的技术、智慧运营的技术等。不同层面体现着不同的技术要求。一般我们说的感知,很多是智慧运营的技术,目前做的智慧的东西可能是基于BIM或GIS的一些逻辑。基于这个技术框架,首先最基础的是如何打通智慧的信息,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构建大数据和大数据产业化逻辑,让其自身的产业实现智慧化升级。然后是智慧的金融创新、智慧的城市运营、智慧管理和服务的结合。实现城市的多规融合,实现城市规划的一张蓝图画到底。
智慧城市包括很多层级,如何通过信息化来引领区域的转型升级,利用信息化来实现各种要素的集聚?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都有其逻辑。我们的经济建设,如果从规划的逻辑看,可能是从区域发展到区域的建设,到区域的产业园区、再到产业集群的构建,到龙头企业的整合,到龙头企业如何实现大数据交易,到带动企业和其他要素和消费者融合;但是对一个企业和消费者而言,其参与过程可能是自上往下的,从消费一直到带动区域的发展,每一个层面都有其智慧城市的逻辑层级。区域的发展,就是顶层系统规划的问题,智慧建设是绿色发展,基础先行,是产业园区、产业的基础和开发建设的融合,是产业集群的导入和创新发展;融合企业是如何通过智慧建设行业的长板,实现龙头企业的整合,大数据的交易市场如何形成要素市场,结算平台、结算经济到企业和消费者,就是智慧的推广应用和智慧产业的发展构建。
下图是全要素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的全景图,我们在打造一个投资,运营的产品,叫做智慧创新城、智慧农业谷和智慧生态城。虽然是不同体系的东西,但都尊重于城镇化的逻辑,基于当地的资源要素禀赋,发展当地的建设的新价值,创造当地的新需求。特别是当前小康社会,人民对生活和需求结构的变化,需要用智慧的方式,智慧的理念和产业结构方式来满足来实现,因此我们打造智慧生态的产业新城或特色小镇。智慧生态是支撑系统,本质是要有产业来创造、来实现供给,通过城镇提高其聚集力,通过智慧的手段提高其辐射力。
打造创新城首先要进行地方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模式创新。比如站在生态文明示范的角度、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角度和机制体制创新的角度,解读示范,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结合路径形成当地的发展战略,并确定战略结构,再研究当地的产业成长,找到其产业的增长级,然后再集成、落地到空间上,形成空间的增长极,这些都研究透了以后,再研究重大项目的抓手,通过重大项目,推动解决刚才研究的问题,促进规划实现。最后还要研究创新运营的保障,特别是投融资体系的创新。
过去很多人谈智慧城市总是陷入被 IT 绑架的问题中,而实际上是要研究的是,智慧城市能为当地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新的发展动力。下图展现的就是通过智慧城市创造一个新的发展动力的全景图。
通过全要素智慧城市、新经济的创新中心,实现新旧动能的转化和示范,促进绿色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打造,形成一种因地制宜的政策先行区、产业价值高地、政策的高地以及示范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为本,构建智慧产业,促进城市的产业智慧化。比如一个小小的小龙虾,如何做到千亿级的龙虾产业?过去它被帖了那么多负标签,后来如何又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战略版图,成为黔江的经济发展引擎呢?关键核心就在于是基于这个产业导入的智慧:通过交易中心构建,形成标准体系,促进其认证中心,进行赋牌,促进基地的整合,实现交易的检测,进而实现控制交易的人员物流,有了这些,又可以推动创新的消费,就可以培养人才,就可以形成文明的创造和品牌的整合,再利用一个大数据促进一个地区做一个区域特色品牌,成为全民创业的抓手,一个产业的超级孵化器,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再通过基地的建设形成效益。将过去偶然性的捞龙虾,变成有意识的培养龙虾,进而构建龙虾种苗的科技的研发,形成上市公司,然后又通过金融的手段,精益打造的投资,实现生态的基地、可控的质量体系、生态的水源和生态的养种方式,定制全过程可溯源的食品生产供应系统,通过打上生态标签,解决“龙虾是污染”的行业短板问题。我们看有的地方做智慧食品,安全体系,可是连自身智慧的农业生产的逻辑都没有正确融合结合起来,最终的结果怎么能够说是智慧的食品安全呢?
城镇化逻辑在于过程的增长,结果的可持续发展,则一定要以创新为本。通过产业发展的创新、建设模式的创新等创新创意集聚要素,通过智慧城市的构建,把要素聚集起来。建设智慧创新城本身是要有一个创新路径,最后实现规划为纲、金融为契、生态为基础的智慧营运,实现产城融合、产融结合、产市结合、产业和市场结合的系统创新发展。所以智慧创新城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着新农的创新,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应用,破题一个地方,实现跨越发展。
这是智慧城市全要素运营的全景图。这里的运营逻辑实际上是如何促进产业、金融、科技、人才、互联网、生态、交通、土地等多个要素的创新融合。通过机制体制创新让这些要素由资源变资产、变资本,让当地的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文化从记忆力变成影响力,变成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增长的软实力。实际上即是实现大数据的产业化和智库的集聚,实现高端的产、学、研、创的结合,然后推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城市的管理,实现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因此,它会带来智慧城市全要素发展的一个全域发展模式。智慧城市不是我们传感器所到的地方,不是监控所到的地方就是智慧城市,实际上,智慧城市要渗透到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要渗透到建设的全域,包括农村、要素中心、产业园区等,不同的地方需要通过不同的智慧创新的引领来实现。
以下是产业发展的生态圈的全景图。即要通过智慧城市的办法,创造新经济的中心,带动当地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产业和金融的整合、产业和城市的融合。然后形成复合经济,大数据加交易结算,大数据加金融,大数据加土地,然后形成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互动,重构一个地方的经济产业生态圈和体系。
以下是智慧城市经济增长全景图。智慧城市若能够为一个地方的要素市场提供集聚力,为地方的产品市场提供辐射力,为一个地方的服务市场提供影响力,实现其平台经济、实体经济和集群经济的发展,带动当地的结算经济、商贸经济和整合经济的延伸,进而带动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这样就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经济增长。
所以全要素聚集智慧城市发展要素整理的发力点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要组建产业发展基金,以产业基金推动产业集群重构;第二,要设立交易结算中心,以交易中心促进市场重构;第三,要构建产业大数据中心,以大数据中心促进供应链重构;第四要建立地方标识大品牌,以城市品牌促进经济价值重构。
最后,我们总结出的结论就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指导下,以模式做旗帜,以项目做抓手,以联盟做平台以产业做支点,以金融做翅膀,以信息化做手段,核心是发现新技术,创造新价值,最终实现一个地方经济增长的体系和利益的重构,实现特色产业的生态圈的重构。